人的宗教7:基督教

【历史背景】

基督教是目前全球范围内传播最广的宗教,拥有24亿信仰者。前篇犹太教的历史上已经介绍过:作为一个小国,犹太人在迦南地区的生活可谓受到了各种流散和压迫。旧约圣经中也写道:上帝宣告了他的救赎计划,告诉人们将有一位拯救者会来拯救世人。

罗马统治时期,犹太人的居住地作为一个省由犹太人代理执政官希律王管理。那时在耶路撒冷的边上有个地方叫拿撒勒,生活着一对夫妇约瑟和玛利亚。玛利亚以处子之身怀孕,应罗马人口统计要求回原籍伯利恒进行户籍申报。到达伯利恒后,玛利亚在一个马棚内生下了孩子–耶稣(圣诞节,从此公元计算元年开始B.C. Before Christ)。

耶稣降生

希律王在坊间听说,伯利恒有个孩子出生并将会替代他领导所有的犹太人。于是他将伯利恒附近2岁以下的孩子全部杀光。好在天使提前通知了约瑟得以保护了耶稣。耶稣长大后展现出各种神迹:变水为酒、治疗麻风病人等,吸引了一大批的信徒,从而也对犹太教的领导地位产生了威胁(犹太教并不相信耶稣是上帝应允派来的拯救者)。犹太教的教义相信神只保护犹太人,但是耶稣却相信神会帮助所有人,从而也引起了犹太教的不满。于是犹太教祭司给耶稣陷害叛国造反的罪名,通过罗马人直接对其施以死刑。期间门徒犹大为了30银币,在逾越节(犹太教节日,纪念出埃及)的晚宴上以亲吻为暗号出卖了耶稣(这也是为什么犹太人不受待见的原因之一),席间耶稣让门徒喝下象征他鲜血的葡萄酒,席间酒杯也被称作圣杯(基督教圣物之一,出现在后续的很多影视作品中)。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耶稣受难过程中自己背负十字架走上圣殿山,然后被钉死于十字架上。后来有一个罗马士兵用长枪给了耶稣最后一刺,这把长枪因为沾有耶稣的鲜血,也成为传奇宝物–朗基努斯之枪。耶稣受难期间经过从问罪到埋尸的14处场所被连接起来,后来也被称为“苦路”。后世很多基督徒都会来到耶路撒冷重走苦路感受耶稣受难。

苦路十四站

相传耶稣在死后的第三天复活而且升天(复活节的由来),从此基督教就诞生了。这也是为什么耶路撒冷同样是基督教圣城的原因。后来耶稣和门徒的言行也被记录和整理下来,组成了今天的《新约》(27卷),和之前犹太教的《旧约》(46卷,多种说法)一起称为《圣经》。

耶稣受难记

在耶稣受难升天之后,其门徒们转变为人类历史上最有活力的团体,开始秘密集会传播教义。开始的时候会在墙上画出鱼的形状(因为鱼的希腊首字母也是“耶稣基督、神之爱子、救世主”),鱼头指向秘密集会的地点。

基督鱼

后续在不断的努力下基督教逐步从犹太人居住区域向全球传播,包含如使徒保罗(也称圣保罗,一半的新约由他所写)等传教士将基督教传播至小亚细亚、意大利、希腊等地,建立了多个教会。但在这段时间内,基督教受到了巨大的迫害(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下诏书迫害基督教),直至公元313年,罗马君士坦丁大帝(他的母亲信基督教)宣布基督教合法化(米兰敕令),并在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修建了圣索菲亚大教堂(一代)。他在晚年时候接受受洗,成为第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国教,从而彻底地开启了基督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步伐。


耶稣出生在拿撒勒,并且一直称自己为牧羊人,他固守着可以一直追溯到希伯来历史开端的传统。

信仰的耶稣

  1.  耶稣到处在行善事。耶稣自己从来不强调神迹,他的一生都在和百姓一起,一生都在到处行善事。
  2. 从来没有人如此说话。耶稣表达的通常是和世俗相反的价值,他告诉世人要爱我们的敌人并祝福那些诅咒我们的人。他说我们不要对抗邪恶,而是把另外一边脸转过来让他打。他说太阳照耀在有义之人身上,同时也照耀在不义之人身上。他告诉我们要像鸟儿和花儿一样无忧无虑。这一切其实都出于这样一个信念:“上帝绝对爱世人,而从来不去考虑人值不值得被爱”,他愿意代替人类受苦。
  3. 我们见过他的荣光。耶稣令人深刻的一点是他真的在实行他的训示,而不是仅仅教导别人。他的整个生命是谦卑的、自我给予的、不自私的爱。

佳音

耶稣的门徒们都在宣扬佳音,他们的生命中充满了两种品质:第一个是彼此关切,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是兄弟姐妹;第二个是喜乐,他们在磨练中找到了内心的平和,表现出来幸福。基督徒获取到这两点的原因是:三项令人无法忍受的重担从他们肩膀上移走了,他们分别是:恐惧(包括对死亡的恐惧)、罪恶感以及自我的局限。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教会

门徒们相信他们生活的是一个上帝已经为他们占有的世界。圣保罗用人的身体来比喻教会:耶稣放弃了自己的身体,换来了一个新的身体(教会)来完成他的使命。如果基督是身体的头,圣灵是其灵魂,个体的基督徒就是细胞。基督徒讨论赎罪,对赎罪的解读方式也一直在变化。谈到罪就是指特定的某些行为:罪是不相联系,或者与上帝疏远。它是心的错放,是爱心的失调。

基督教的分裂

基督教在后续的发展中分为了三大支派:天主教、东正教(公元1054年)和新教(公元1500多年)。

天主教认为上帝以耶稣的人身来到世界上,教导人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是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应该如何做并没有给出清晰的说明和明确的阐释,那么就需要教会作为所谓的”最高法院”在重大的问题上进行判决,防止内部的分裂。教会的世上之首就是教皇,是天主教内圣彼得的继承者,上帝保护他不犯错误(只在信仰和道德两个领域内没有错误)。

东正教在1054年分裂出去,因为彼时的罗马分裂为东西罗马两个部分也形成了东西两个教区。拜占庭认为自己是正统,所以取名为东正教。东正教没有教,只拥有各大教区的牧首。

新教产生于公元1500多年,当时民族主义、文艺复兴下的个人主义以及日益关注的教会职权滥用的问题促成了其发展。他给出了全新的基督教概念:因信称义和新教原则。他不仅仅要求只是口头上的相信,而是需要通过爱去推动做事情。同时新教反对偶像崇拜,把个人的宗教体验圣神化,每个人都可以不需要通过教皇而和上帝沟通


最后再分享一点小trick吧,如何区分不同基督分支的教堂:

新教教堂因为体现的是个人的宗教化体验,所以教堂都很简单。甚至在北欧没有专门的教堂,就是在普通的建筑物上挂有十字架的标识。天主教的教堂通常都很高耸,因为上帝在天国,哥特式建筑风格希望能够更加靠近神的位置,与神沟通。东正教教堂属于拜占庭式风格,因为远东地区的人爱吃洋葱,所以上面有好几个洋葱头:P。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